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转型的背景下,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正成为重塑国际贸易格局的关键变量。作为全球首个正式实施的碳关税机制,CBAM不仅是欧盟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,更将对全球产业链的低碳转型产生深远影响。
2025年,CBAM从过渡期迈向全面实施阶段,政策框架迎来多项关键调整。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欧盟在政策执行层面的灵活性,也彰显了其对气候治理目标的坚定追求。本文将系统梳理2025年CBAM最新政策变化,深入分析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,并提供可落地的应对策略,助力企业在全球绿色贸易新格局中抢占先机。
核心变化:
设置50吨年度进口量阈值,仅对超过该标准的欧盟进口商强制要求CBAM申报。
旨在减轻中小型进口商的合规负担,预计惠及约18.2万家欧盟企业。
中国企业应对策略:
密切跟踪欧盟客户的CBAM产品进口量,若超过50吨需提前准备碳排放数据。
与欧盟进口商保持沟通,确保供应链透明度。
核心变化:
仅计算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,机械加工环节(占比<10%)不再纳入申报范围。
中国企业受益点:
大幅简化机械加工类企业的申报流程,降低合规成本。
重点聚焦钢铁、铝、水泥等高排放前体材料的碳数据管理。
核心变化:
2026年起,欧盟将提供官方缺省值,企业可选择使用缺省值或提交实际排放数据。
缺省值基于行业较高排放水平设定,可能增加高碳企业的税负成本。
申报建议:
具备碳监测能力的企业应优先采用实测数据,以降低税负。
中小企业可暂用缺省值,但需逐步建立碳管理体系。
核心变化:
首个正式申报期(2026年数据)截止时间从2027年5月31日延至8月31日。
企业操作指南:
利用额外3个月时间完善数据盘查、第三方核查及CBAM凭证购买。
2027年第一季度启动排放数据核查,避免后期集中申报压力。
潜在新增行业:化工、塑料、造纸等高排放领域。
风险预警:相关企业需提前布局碳足迹核算,避免政策突袭。
欧盟尚未最终决定是否纳入电力相关间接排放,企业需关注立法动态。
若欧盟与中国碳市场达成互认,国内碳成本或可抵扣CBAM税负。
企业行动建议:
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,积累碳资产。
关注中欧碳市场对话进展,争取政策红利。
建立CBAM产品碳数据库:覆盖原材料、生产、运输全链条。
选择专业第三方核查机构:确保数据符合欧盟标准。
引入清洁能源:降低生产环节的直接排放。
探索低碳技术:如氢能炼钢、碳捕获(CCUS)等。
制定碳中和路线图:将CBAM压力转化为低碳转型动力。
参与国际标准制定:增强在绿色贸易中的话语权。
尽管CBAM政策在细节上有所优化,但欧盟的“气候雄心”并未减弱。对中国企业而言,CBAM既是挑战,更是倒逼产业链升级的契机。通过提前布局碳管理、技术创新和政策研究,企业不仅能顺利跨越合规门槛,更能在全球绿色经济浪潮中赢得持久竞争力。
碳智碳行,方能通达未来!